孔庆江|仲裁法修订与人工智能
编者按:为搭建仲裁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机制,开阔仲裁行业跨学科研究的视野,推动有组织科研向纵深发展,自2024年第三季度起,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拟筹备组织 “仲裁法+ ”季度沙龙 ,邀请国内外知名实务专家、高校学者为仲裁行业分享研究主题和方法,促进学科交融,提升仲裁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第一期季度沙龙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仲裁:效率与公正”,已于2024年9月27日成功举办。孔庆江教授以“仲裁法修订与人工智能”为题,为本期季度沙龙供稿。全文如下: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人工智能(AI)正在也必将向仲裁领域大举进军。人工智能凭借其处理大量数据、分析复杂模式以及进行预测的能力,有可能彻底改变仲裁流程。人工智能可在案件管理、文件处理、结果预测以及促进和解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仲裁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仲裁法的修订应预计到此种情形,从而作出调整以应对挑战并利用机遇。目前的《仲裁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只有第11条规定“经当事人同意,仲裁活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完全没有涉及人工智能应用对仲裁的挑战。本文讨论仲裁法应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在仲裁中得到更广泛运用的可能情况。
一、人工智能在仲裁中的运用
(一)案件管理
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案件管理系统能够通过自动处理安排听证、管理文件以及跟踪截止日期等行政事务来简化仲裁流程。这些系统还能向各方当事人及仲裁员提供实时更新信息,确保每个人都知晓案件进展情况。例如,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案件管理平台能够自动发送文件提交提醒,降低延误风险并确保符合程序要求。
(二)文件处理
仲裁中最耗时的环节之一就是处理大量文件。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文件审查工具能够显著减少完成此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和精力。这些工具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文件,并标记出潜在问题。通过实现文件处理自动化,仲裁员和各方当事人能够将精力集中在案件更具策略性的方面,比如法律分析和论证。
(三)争议解决结果预测分析
人工智能也可用于预测仲裁案件的结果。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模式,预测分析模型能够深入了解不同论点和策略成功的可能性。这有助于各方当事人就和解提议及诉讼策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例如,如果预测分析模型显示在仲裁中胜诉可能性较低,一方当事人可能更倾向于和解。
(四)促进和解
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提供基于数据的见解和建议来协助各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和解。例如,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磋商平台能够分析双方的立场,找出共同点,并提出折衷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各方当事人更快达成和解,避免进行完整仲裁听证所需的时间和费用。
二、人工智能在仲裁中的风险与挑战
(一)缺乏透明度
人工智能算法往往复杂且不透明,使得各方当事人难以理解决策是如何做出的。这种缺乏透明度的情况会引发对公平性和责任认定方面的担忧。例如,如果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分析模型被用于影响和解提议,各方当事人可能会质疑预测的依据以及自己是否得到了公平对待。
(二)对数据依赖
人工智能依靠数据进行训练。如果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或存在偏差,那么人工智能工具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可靠。此外,在仲裁中使用人工智能可能会引发对数据隐私和安全方面的担忧,因为敏感信息可能会由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处理和存储。
(三)伦理考量
在仲裁中使用人工智能引发了有关技术在决策中所起作用的伦理问题。例如,是否应该用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类仲裁员?如果是这样,需要采取哪些保障措施来确保决策的公平公正?此外,存在人工智能可能被用于操纵仲裁流程或偏袒某些方的风险,这引发了对违反伦理问题的担忧。
三、仲裁法如何应对风险与挑战
(一)确保人工智能运用中的透明度及相关的责任认定
为解决对人工智能运用中的透明度方面的担忧,用于仲裁的人工智能工具的开发者应努力使其算法更易于理解和解释。这可以通过采用透明的决策流程、记录数据源和训练方法以及为各方当事人提供质疑和询问结果的机会来实现。此外,监管机构和专业组织可在人工智能使用的透明度和责任认定标准方面发挥作用。
(二)确保人工智能依赖的数据质量与安全
确保人工智能工具所使用数据的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这可以通过严格的数据验证和核实流程以及实施强有力的数据安全措施来保护敏感信息来实现。此外,应告知各方当事人人工智能工具的数据源及其局限性,使他们能够就其使用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引入伦理准则
仲裁中人工智能的开发与使用应当遵循伦理准则。仲裁法可规定专业组织和监管机构可以为在争议解决中使用人工智能制定伦理准则,解决诸如公平、公正以及透明度等问题。此外,仲裁法应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伦理讨论和辩论,以确保人工智能的使用符合仲裁界的价值观和原则。
本文作者:孔庆江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
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研究员